【濰坊記憶】太空育種--濰坊蘆筍獨步全國
來源:2009年《濰坊晚報》國慶特刊 《祖國萬歲》 發(fā)布時間:2021-06-14 12:38:00
引言
2003年12月9日,隨著我國第18顆返回式科學與技術試驗衛(wèi)星成功返回地面,搭載的6000粒蘆筍種子被隆重接回濰坊市農科院的種質資源庫。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將蘆筍引入太空育種。太空育種使濰坊市農科院名聲遠播。但是,許多人可能還不知道,作為全國首屈一指的蘆筍研究基地,濰坊蘆筍研究三十年來一直是全國翹楚。
山東省農業(yè)產業(yè)化重點龍頭企業(yè)安丘市外貿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在加工蘆筍。記者 甄士光
國內蘆筍研究
濰坊一枝獨秀
“太空育種只是一種試驗手段。”濰坊市農科院蘆筍研究所李書華所長說,太空育種就是利用太空射線誘使種子發(fā)芽變異,以期獲得高品質新品種。育種是個很漫長的過程,這些太空蘆筍種子目前正在寒亭試驗場里種著,科研人員隨時觀察,但最終結果如何,還得等三五年。
蘆筍被譽為“蔬菜之王”,含有多種甘露聚糖、膽堿等藥用成分,對肺氣腫、氣管炎、乳腺病、心臟病、水腫、膀胱炎,排尿困難等病癥有一定的療效。由于蘆筍中含有九種甾質皂甙物質,對多種癌癥均有很好的療效,曾在美國和西歐醫(yī)學界引起轟動。
在歐美國家有兩千多年食用蘆筍的習慣,國際市場一直暢銷不衰。而我國大面積引種蘆筍是從1978年開始,當時由濰坊罐頭廠等外貿企業(yè)引進種植,加工成罐頭再出口。我國對蘆筍的研究,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目前,全國對蘆筍栽培、育種、組織培養(yǎng)、基因克隆、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技術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只有濰坊市農科院一家,其它農業(yè)院校和科研院所僅有極少數人員在從事蘆筍單一領域的研究。
濰坊市農科院2003年與中國科學院植物所聯合成立了中國蘆筍研究中心,是國家科技部確定的全國重點科技成果推廣技術依托單位。
30年來,濰坊市農科院的蘆筍育種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培育的蘆筍新品種填補了多項國家空白,已占國內蘆筍種植總面積的40%,新品種的產量和品質已等同或超過國外進口品種,蘆筍研究已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其中“蘆筍二倍體、多倍體、全雄新品種培育及產業(yè)化開發(fā)”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看準遠大前景
組建研究團隊
1978年我國引種蘆筍后,由于對栽培技術不懂,濰坊罐頭廠領導就找到了濰坊農科院的技術人員。從那時起,王奎瑜就跟隨罐頭廠開展了栽培技術研究。農科院領導看到蘆筍這個作物有著極大的發(fā)展前景,決定增加技術力量,先后增加了王林武、李書華、楊多林、馬秀蘭、于繼慶、李芳、陳桂英等技術人員,對蘆筍全面展開研究。除指導濰坊基地的蘆筍生產以外,還為日照、濟南、泰安、菏澤等蘆筍基地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為我省蘆筍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當時我國的蘆筍種植已經遍布山東、浙江、江蘇、安徽等省,但所有品種均是從美國引進的二代種,普遍存在產量低、抗病性差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蘆筍的產量和效益。因此,濰坊市農科院領導決定開展蘆筍育種技術研究,作為農科院重中之重的項目。他們增加了儀器設備和研究資金的投入,又增加了李少勇、張元國、劉志國等技術人員,形成了堅強有力的研究團隊。為了了解國外蘆筍研究狀況,農科院領導決定派張元國赴美國學習蘆筍育種技術,學成回國后蘆筍研究團隊如虎添翼。
常年雜交育種
克服重重困難
研究之路是漫長而又艱難的,技術人員克服了一個個難題,也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辛苦。
從1986年春天開始,研究人員需要到農科院設在安丘縣賈戈鄉(xiāng)的蘆筍試驗基地進行試驗。為了完成良種選育工作,王奎瑜、李書華就將“家”安在了董家王封、韓家王封等村的農戶家,為的是每天都能夠直接采集蘆筍、管理蘆筍、記錄有關數據。
蘆筍的雜交育種工作和其它作物不同,花期時間太長,授粉期長達30天。在這期間,無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炎炎,每天必須授粉一次,研究人員早出晚歸、雷打不動地天天下地。
對于雜交品系的對比試驗,年復一年的種植。因為蘆筍是多年生植物,所以試驗田越種越多,工作量越來越大,每年春天100天的采收期內,天天要采收記錄產量,無論遇上何種天氣,也不能間斷??上脒@其中的辛苦。
蘆筍組織培養(yǎng)技術在我國僅有少數單位掌握,自1986年以來,李芳和她的同事們經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研究蘆筍細胞培養(yǎng)和生根培養(yǎng)的培養(yǎng)基配方。實驗對時間的要求非常嚴格,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做好一些必須的工作,從來沒有節(jié)假日的概念。
推廣新種新法
正月就出遠門
蘆筍是多年生植物,種植一次可以連續(xù)收獲15年,所以剛種植的頭兩年沒有產量和效益,一般是第三年才有產量,這就影響了群眾種蘆筍的積極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書華帶領科技人員,經過連續(xù)5年的實驗研究,終于創(chuàng)造出了一年生蘆筍畝產2000斤的M-n-W栽培法。該項成果使農民不僅提前一年采收,而且第二年畝產就達2000斤,畝收入6000元以上。
新品種出來了,可如何讓農民認可費了好大的勁。
說起新品種的推廣,有段讓他們終生難忘的故事。1995年農歷正月十二,馬秀蘭就和李書華踏上了列車,為的是推廣自己育成的第一個新品種“魯蘆筍一號”。當到了河南焦作市和客戶交流時,對方一開始不信任他們。經過他倆的詳細講解和洽談,對方最終答應為他們代銷。
“鳶都學者”李書華在蘆筍田內進行調查試驗(資料照片)。
當從焦作向山西去的時候已經是正月十四,他倆隨著蜂擁的人群進入火車站臺,駛來的列車上面人更擁擠,最終車門都沒有打開,就這樣眼睜睜看著列車開走。他倆就在寒冷的站臺上等啊等……9個小時過去了,已經是深夜,他們終于才上了西去的列車。當正月十五人們在家里歡慶元宵佳節(jié)的時候,他倆卻帶著自己的研究成果趕到了山西永濟的蘆筍基地,又開始了新的征途……
李書華風趣地說:“讓中國人改變崇洋媚外的觀念,比勸日本鬼子投降還難。但是經過近20年的努力,現在的農民已經反過來了,只要種過我們培育的品種,他們再也不用進口種子了。”
來源:2009年《濰坊晚報》國慶特刊 《祖國萬歲》
作者:毛德春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