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一生甘于奉獻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2-03-15 16:27:40
于一川題詞
于一川手跡資料
晚年于一川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共產(chǎn)黨人的奉獻觀,在于一川身上得到了充分詮釋。他遺囑“不要給任何人添麻煩”,然而,黨永遠記著為人民奮斗的人,在他去世后仍給予高度評價。
接待家鄉(xiāng)來訪人員再憶劉英除叛往事
1983年10月,濰縣縣委邀請全國各地的新中國成立前在濰縣工作過的本籍和外地老干部,回故地重游,并請他們座談當年的黨政軍歷史,期待糾正謬誤或者填補空白。于一川接到信后,十分激動,回話應諾,但被醫(yī)生勸阻住了。這次云集濰縣的共27人,多是地師級以上老干部?;顒咏Y(jié)束后,縣委仍把匯總材料寄給了于一川。
1986年秋,參與整理老干部回憶材料的文史工作者譚家正,赴杭訪談于一川。此時他正住醫(yī)院,醫(yī)生認為不適宜,就在病房門口豎上了“謝絕會客”的牌子。陪床的女兒慶平俯在于一川耳旁,輕聲說明了情況。他一聽,一骨碌坐起來,連說“家鄉(xiāng)來人,見,見,見”,執(zhí)意要求,只被允許15分鐘。譚家正代表家鄉(xiāng)慰問,于一川遺憾材料上沒有自己的回憶。不覺時間到,來客該走卻又遲疑不舍,欲言還止。于一川看出,挽留說:“請留步,我欠下的功課趁機補上,你要問什么,看我能不能回答?”
譚家正此來,確實帶著寒亭黨史研究的一個空白,即“除叛”英雄、紅軍師長、籍貫埠頭鄰村馬家的劉英(1902-1932)和家鄉(xiāng)黨組織到底有沒有聯(lián)系的問題,雖然已有他1929年11月回鄉(xiāng),列席過在前闕莊黨員于硯田家召開的濰縣縣委改組會議的說法。劉英譜名馬宗顯,另名馬爾賽夫、張英等,有事跡記載而無籍貫可稽查,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搞清楚來龍去脈,才“對名入村”。
于一川稍加沉思,然后十分肯定地說:“他是回濰縣開過會,這事是我老師于清書的入黨介紹人耿梅村告訴我的。半個多世紀了,我咋還記得一個未曾謀面的人呢?因為他經(jīng)歷奇特,到蘇聯(lián)留過學,在上海中央特科協(xié)助過周恩來,在青島擊斃大叛徒王復元……在我腦海里,劉英一直是個風風火火的拼命三郎石秀形象……”訪談竟超半小時,使千里迢迢來的家鄉(xiāng)人不虛此行,滿載而歸。
臥病仍憂教育,意欲返鄉(xiāng)未成行
1989年秋的一天,于一川在醫(yī)院對守護的孩子們說:“我要回老家一趟。”孩子們納悶:“爸爸回去過好幾次,那時還能獨立獨行,現(xiàn)在回去,需要給您組織擔架隊啊!您不是向來怕麻煩別人嗎,還有啥牽掛的?”“你們不能殘忍了,合伙不讓我回去!我掛念的事,你們不理解,不會成了你們的掛念;假如我回不來了,就把我埋在老家埠頭村,挨著你們爺爺奶奶的墳!”
孩子們知道他的個性,認準的理、說出的話很難改變,何況已被他控為“殘忍”了——簡直手足無措,找誰說服他呢,醫(yī)生?于小平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想到了于冠西叔叔,他剛回過莒縣老家,追溯了魯南戰(zhàn)斗舊蹤,讓他來談談見聞,也許能解除父親的一些思念,打消回鄉(xiāng)的念頭。于冠西聽聞馬上到來,沒想到老友病榻竟牽念這些……
于一川對于冠西說:“我想到母校前闕莊小學去,聽聽老師們到底怎么教學生,看看根苗怎么長、蔓子怎么爬的。”孩子們聽懵了,哪知爸爸是借用家鄉(xiāng)俗語“根不正,蔓不正,結(jié)個葫蘆歪歪腚”來表達疑惑。
于一川不忘家中發(fā)生過的一件事:孫女從學校拿回一張表格來,要求仔細填上爸媽的職務、掌管著什么、是否開廠辦店、有沒有私家車等。他頓時嗔怒。早聽說有的學校,學生座位的前后、正偏是照著家庭背景來安排的,家長若不滿意,要調(diào)換,就需要暗箱操作;還有學生考試成績高了要擺“謝師宴”……巧立名目,層出不窮。于一川對孫女說:“你爸爸退伍后當工人,你媽媽在菜場賣菜,照實填吧。”孫女不高興了,央求說:“他們不是什么官——我抬不起頭來,寫上你吧,爺爺?”好氣又好笑的請求。別說從事紀檢監(jiān)察工作的人明察秋毫,就是一般人也明白類似填表意欲何為……
這就是于一川憂心教育的原因。此時,所有人面對他的要求無言以對。經(jīng)過緊急“密商”,結(jié)果是:用最上乘的醫(yī)術(shù)、最管用的藥物、最萬全的護理,成全他的回鄉(xiāng)之求。可惜病情加重,未能成行。
遺囑身后面朝北方兩千元稿酬交黨費
1994年9月,于一川突患嚴重感冒,被家人緊急送往浙江醫(yī)院,診為臟器衰竭,調(diào)養(yǎng)搶救無效,不幸于10月13日逝世,享年83歲。他臨終前一再要求喪事從簡,不要搞遺體告別,不要開追悼會,不要告知遠方的親友,不要給任何人添麻煩。面對死神,他仍不忘詼諧:“人總是有生有死,到頭來腳踏風火輪,一溜煙上天了,只是共產(chǎn)黨人特別一點,多道手續(xù),要到馬克思的‘花名冊’里填上自己的名字,我早就做好準備了。”他把積蓄的兩千多元稿酬交了黨費。
逝世幾天后,《浙江日報》登了簡要訃告,稱其為“山東省濟南鄉(xiāng)村第一師范首任支部書記”“優(yōu)秀的黨務工作者”。10月20日,浙江省委組織部發(fā)了1200字的悼詞,高度評價他光輝戰(zhàn)斗的一生,號召人們“化悲痛為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出更大貢獻。家人依照他的遺愿,把骨灰葬在西湖南山公墓一個山坡的背陰,面朝北方,永遠遙望家鄉(xiāng)。
本期圖片由張建國提供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