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路上的“比翼鳥”
來源:濰坊融媒客戶端 發(fā)布時間:2022-12-07 07:47:00
非遺傳承路上的“比翼鳥”
——記非遺傳承人劉憲德、孫蘭芳夫婦
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2010年11月12日,在安丘市縣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傳承人表彰大會上,劉憲德和老伴孫蘭芳被分別認定為“安丘烙畫”與“安丘剪紙”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劉憲德以鐵為筆,以電為墨,能在柔軟的紙上“揮毫潑墨”,烙出氣勢磅簿的山水、活靈活現(xiàn)的花鳥、栩栩如生的人物;孫蘭芳則將一把剪刀用得出神入化,剪出的花鳥呼之欲出,人物形神畢肖,窗花活靈活現(xiàn)。夫妻倆在非遺傳承的道路上鸞鳳和鳴,比翼齊飛。
劉憲德夫婦
紙上“走鋼絲”
克服困難艱辛苦練
退休前,劉憲德是新安街道財政所的干部,他自年輕時就酷愛書畫藝術。2007年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后,劉憲德將大部分時間用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憲德和幾名朋友去文展會參觀,遇到一位南方手工藝人在絹上烙畫,他被一下子吸引住了。當他向手工藝人提出想學習烙畫時,對方竟表示要收取10萬元的高額學費。不服氣的劉憲德下定決心要自學攻克絹上烙畫。
自學過程中,劉憲德發(fā)現(xiàn)在紙上烙畫比在絹上烙畫更具挑戰(zhàn)性,于是決定研究紙上烙畫。經(jīng)過反復嘗試,他發(fā)現(xiàn)烙畫用紙,紙張下面的墊板材料,烙鐵的溫度、速度、力度等都會影響作品的效果。“當時不知用了多少張紙,用壞了多少個電烙鐵。”劉憲德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兩三年的反復練習,在克服重重困難后,電烙鐵在劉憲德手中變得聽話了,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在紙上作畫其實并不難,難的是要不斷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積累,這樣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才更有品位和內(nèi)涵。”
劉憲德在烙畫。
厚積薄發(fā)八年
瀝血烙畫四大名著
掌握了紙上烙畫的技巧后,劉憲德創(chuàng)作了很多作品,其中,歷時八年時間完成的四大名著烙畫,最讓他引以為豪。《西游記》里的唐僧師徒,《三國演義》里的桃園結義三兄弟,《紅樓夢》里的金陵十二釵,《水滸傳》里面的一百單八將……四套作品,每套100多個人物,劉憲德烙畫地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劉憲德說,這400多個人物有著不同的故事,把他們烙在紙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創(chuàng)作前要仔細品讀人物形象,琢磨人物所處的情境,經(jīng)過反復修改,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談到四大名著中最糾結和難畫的人物,劉憲德說:“是《紅樓夢》中的美女們。畫美女最怕的是千人一面,如果每一個美女的面容、服飾相似就沒啥意義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多次深讀《紅樓夢》,置身于書中場景,與人物展開“對話”,最終使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落落大方的薛寶釵、潑辣精明的王熙鳳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
一剪之巧
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劉憲德苦心孤詣鉆研烙畫的這些年里,妻子孫蘭芳的藝術創(chuàng)作欲望也被激發(fā)出來。孫蘭芳從小就跟隨母親學習剪紙,八九歲時就在集市上賣窗花,因她深得剪紙奧妙,加之心靈手巧,剪出的窗花總是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成家之后,家庭的重擔讓孫蘭芳無暇深耕這一技藝。步入老年,她終于有了大把的時間。受老伴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孫蘭芳深埋于內(nèi)心的藝術創(chuàng)作欲望被重新激發(fā)。她磨快剪刀,買來紅紙,干起了剪紙老本行。在她手中,剪刀與紅紙彈碰撞出了美妙的樂聲,而后,美麗的“花兒”開了,可愛的“小動物”活了,各色“人物”也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孫蘭芳在剪紙。
“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孫蘭芳因一剪之巧,在當?shù)刂饾u有了名氣。她的剪紙作品曾獲得過安丘市首屆剪紙大賽銀獎、濰坊市剪紙大賽二等獎等多個獎項,其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圖案簡潔明朗,式樣繁多,內(nèi)容豐富,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
傳承發(fā)揚
傳道授業(yè)毫無保留
如今劉憲德紙上烙畫的技術爐火純青,孫蘭芳的剪紙創(chuàng)作也搞得風生水起。夫妻倆的藝術成就,吸引了周邊村莊乃至外地的人們前來學習,他們都毫無保留地免費傳授。為此,村里還專門給老倆口配備了工作室,命名為“汶水烙苑”,農(nóng)閑時,來這里學習的人座無虛席。截至目前,老倆口已培訓學員近百人。
劉憲德說:“千百年來,烙畫和剪紙這兩門藝術傳承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們倆搞這些東西,只有一個初心,那就是傳承。”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玉芳/文圖
通訊員 : 劉蕾
圖片均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