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区免费在线观看,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av网址大全久久久,AV在线9,欧美日韩国产超高清免费看片,伊人色色影院,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四虎电影

?
A+ A-

童謠歡唱 田園祈愿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4-02-27 09:51:08

  舊時濰縣的童謠,唱出了農(nóng)人的美好祈愿。在擁有兩個立春的年頭里,往往婚事扎堆,童謠里的新婦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童謠里,月嬤嬤負責守護小兒的健康,麥嬤嬤專門保佑小麥豐收;到了中秋節(jié),孩子們紛紛上街念月兒,沒有面粉做成的月兒,用窩頭代替則有新的唱詞。豐富的童謠別有一番鄉(xiāng)間意趣。

  “雙春”時扎堆娶親

  新婦嬌羞拜見長輩

  “三月寒食不見花”,可過了不久,一朵兩朵白里透紅的花朵輕輕開在枝梢上,忽然滿樹滿枝地開放了。趕在這樣的季節(jié),娶新娘的花轎多起來。因為這是個“雙春”的年頭——一年中有兩個“立春”節(jié)氣,趕在來年,就沒“立春”了。“無春”年頭迎娶新娘是濰縣舊俗中的禁忌。在一片杏花如海的春光中,等待已久的新媳婦紛紛來到婆家。“洞房花燭夜”次日,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新娘入鄉(xiāng)隨俗,要在小姑的陪伴下,逐家逐戶地去拜見宗族長輩。好看熱鬧的孩子們來了,成群地圍在一身紅衣裳的新媳婦周圍,齊聲喊起來:

  新媳婦兒,開骨嘟兒,

  開不迭,找她二大爺。

  羞得新媳婦臉上直落了杏花的花瓣,腳下都趔趄著邁不開步了。這童謠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孩子們高興地唱著、喊著,卻沒有誰去探究里面真正說的是什么。歌謠里把正值芳齡的新媳婦比作一枝水靈靈的鮮嫩杏花,“骨嘟兒”在濰縣方言里指花苞,“開不迭”里又蘊含著新媳婦的急切。“二大爺”則指家族里的長輩?;蛟S新媳婦未出嫁之前,新郎就成了她的夢中情人,而在封建社會,這種癡男怨女的情結(jié)是難以對人啟齒的。就像這歌謠里唱的,這一枝花蕾到了“開不迭”的時刻,只得實話實說,求助于長輩,成就一段美好姻緣。

  童謠里的兩個“嬤嬤兒”

  一個保安康一個佑豐收

  舊時的濰縣童謠里有兩個“嬤嬤兒”。

  一個是“月嬤嬤兒”。呀呀學(xué)語的孩子在奶奶的懷抱里坐在門檻上看月亮,奶奶指著天上的月亮說:“嬤嬤兒。”孩子也學(xué)著親親熱熱地叫著:“嬤嬤兒。”至于“嬤嬤兒”的含意,誰都說不清楚,大體上可理解為慈祥善良的老年女性。月嬤嬤兒住在月宮里,專門保佑人間的小兒郎。男孩長到四五歲時,要拜月嬤嬤兒做“干娘”,插上香,擺上供品,父母在月下代替孩子向天上的月亮叩拜,當然,男孩也是要抱來的。叩頭燒香完畢,這“干娘”就算拜成了。有時,“干娘”還真來保佑孩子了。遇到小病小災(zāi),小兒郎半夜里哭鬧不止,奶奶輕輕拍著,嘴里哼著歌謠。輕輕拍動中,孩子停止哭鬧,香甜地進入睡夢中。說也奇怪,第二天醒來,老奶奶哼的歌謠,孩子全都學(xué)會了:

  月嬤嬤兒,本姓張,

  騎著驢,挎著筐,

  照上窗欞干什?

  來給小孩兒看口瘡。

  另一個“嬤嬤兒”是“麥嬤嬤兒”,是專門保佑小麥豐收的神靈。傳說,農(nóng)歷四月初六是這位神仙的生日。這天,農(nóng)村的老太太要到已經(jīng)揚花的小麥田頭上祈求“麥嬤嬤兒”的保佑,燒香叩頭,焚化紙錢。儀式又比拜干娘隆重了許多,焚化的紙錢里必需有五色彩紙糊就的彩裙和一雙“三寸金蓮”式的女人鞋。儀式中,老太太們同樣嘴里念叨著什么。儀式完畢,祖孫相傳,把歌謠傳授給小孫女,于是,孩子背書似的念了出來,不過,這歌謠里的“嬤嬤兒”更換了姓氏:

  麥嬤嬤兒,本姓李,

  背著面,扛著米,

  來到人間轉(zhuǎn)三天,

  拉著碌碡軋場院。

  場院就是稼場,在濰縣方言里,“場院”是讀同“場完”的。軋場院是麥收工作中最重要的程序,小麥收獲后,脫粒、去糠、晾曬,都要在場院上完成。先用一種叫“耙”的農(nóng)具把土壤疏松,用碌碡碾成粉末狀,再挑來河水潤濕,鋪上一層碾碎后的麥穰草,真正的軋場院開始了。帶楞的碌碡是不能用了,得纏緊草把把碌碡包平,反復(fù)地滿場滾動碾軋。只用人力拉動,騾馬牛驢則不可用,怕留下深深的蹄痕。這樣軋出來的場院才平整,保證金貴的麥粒顆粒歸倉。

  有趣的是在這歌謠里,連神仙都來干拉碌碡的活了。

  姥姥蒸棗餅送祝福

  中秋節(jié)念“月兒”來

  中秋節(jié)是隆重的節(jié)日,“中秋”是文牘里面的說法,到了農(nóng)民那里,直接叫“八月十五”。這是一個圍繞著月亮進行的節(jié)日,真正的節(jié)日時刻,是晚上碩大的月亮升起來的時候。清朝濰縣城才子梁文燦曾寫下一篇“調(diào)寄蝶戀花”的《濰陽鼓子詞》,描繪了節(jié)日隆重熱鬧場面:“八月中秋分一半,棗餅層層,面鏤千花瓣。棗上插香香不斷,小兒對月聲聲念。”月亮升上來,擺好供品,大人們要拜月祭月,孩子們最惦記的卻是“念月兒”的事。

  正如《濰陽鼓子詞》里說的,“月兒”是一種小麥面粉作成的棗餅,餅分兩層,棗夾在中間。因形似圓圓的月亮,才有了這樣的名稱。地方志書《濰縣志稿》里解釋:“以面蒸作月形之食物,直呼之曰‘月’,為饋贈親友之用。”家家戶戶的月兒,差不多都是姥姥給外甥送來的。八月初十前后,姥姥便忙上了,月兒要蒸得精巧,面塑上“五福捧壽”“榴開百子”等圖案,給親友送上花好月圓的祝福。

  孩子們早已等了好久,全家團圓的簡單宴會還沒有結(jié)束,孩子們便用紅席蔑編成的小蓋簾端上月兒,紛紛沖上了街頭,大街小巷響起了一片喊聲:

  念月兒來,念月兒來,

  一斗麥子一個兒來。

  用一斗麥子的面粉作成的月兒該是怎樣的碩大?這只是一種人壽年豐的美好祈盼。講究些的人家,還在月兒上幫孩子插了香,月光下閃爍著點點光亮,滿街流動。

  突然,喊聲沉默了。有的孩子沒有月兒,荒歉的年頭,姥姥家的小麥顆粒無收,月兒沒有送來,他端來的是窩窩頭。粗糧窩窩頭,濰縣俗謂“粑(pa)谷”。然而,沉默和遺憾是暫時的,孩子們永遠快樂著,一片大笑聲中,又響起了高吭的喊聲:

  念粑(pa)谷猴兒來,垛樓來,

  粑谷樓,粑谷垛,

  一個粑谷垛一座。

  伴著笑聲,念月兒的隊伍走進了月光深處。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