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戰(zhàn)役指揮部舊址。
別畫湖消失了,但黑土地上還縱橫遍布著河灣溝汊,長年流淌不息,在這里可收獲美味的魚和螃蟹。家家戶戶定時煮網(wǎng)晾網(wǎng),這是別畫湖存在時留傳下來的風俗。此地土壤肥沃,除了麥豆五谷,廣種高粱。這里養(yǎng)育了彪悍質(zhì)樸的民風,民族危亡之時,人們敢于反抗,保家衛(wèi)國。
河灣溝汊遍布村莊
家家捕魚收獲滿滿
別畫湖真的消失了,白浪河下游兩岸那些如豆小村里,問起別畫湖,即使是耄耋老人也都一臉茫然。湖泊消失了,黑土地上還縱橫遍布著河灣溝汊,略顯渾濁的流水長年不息。夏秋之際,人們依然沿用荊籠內(nèi)燃燈照蟹的方法,不過,放在荊籠里的換成了手電筒裹著薄薄的塑料紙片,照樣收獲著鰲尖膏滿的螃蟹,成筐成簍,鹽漬發(fā)酵后,美味溢香。豈止這樣,溝汊里放了另一種荊籠,口小肚大,順流而下的魚游入其中,只等著成為釜中鮮白的魚湯。河灣溝汊窄小,湖中瓜皮小船再也不能行得開,漁網(wǎng)成了最好的捕獲工具。誰家沒有幾張漁網(wǎng),便算不上“北洼人家”。有時水鳥臨水啄食小魚,說不定一網(wǎng)掄下去,連它們一并收入網(wǎng)中,更是意外驚喜。
網(wǎng)中上佳的收獲是梭魚,溝汊還在結(jié)著冰碴,這些適宜于淡、海水交流處的魚便早早地順流成群地來了。經(jīng)過冬季,體內(nèi)雜質(zhì)排放殆盡,烹調(diào)出鍋后,其湯如乳,清香滿溢;其肉如酥,松軟肥嫩,張網(wǎng)人謂之“開凌梭”。且是成群而來,收獲滿滿。如捕得嘉鲯魚(又叫海鯽魚),更是上好的“利市”。首先名字吉祥:“加官進級”。嘉鲯魚不僅味美,食后骨刺全部保留,可插成一只羊形,扎以紅綢,懸于窗前,昭示著“富貴吉祥”。提魚入城中,爭買者如云。不過,這要等到香椿紫芽萌發(fā)后的谷雨季節(jié)。濰縣有句古老的俗諺:“香椿一寸,嘉鲯一坌。”“坌”為量詞,指集簍而裝盛來。
于是,漁網(wǎng)珍貴如農(nóng)人的耒耜,需用豬血沸煮,以期久用不腐,煮后需晾曬。“開凌梭”還沒到來,家家戶戶就開始了煮網(wǎng)晾網(wǎng)。這是別畫湖存在時留傳下來的風俗,清乾隆年間,曾“七載春風在濰縣”的知縣鄭板橋留下詩句:
北洼深處好拿魚,
春風淡蕩二月初。
河水盡開冰盡化,
家家網(wǎng)罟曝村墟。
土壤肥沃蒲葦仍在 隨境而進魚米之鄉(xiāng)
湖泊消失了,但湖水千百年的沉積,眾河匯流的沖涮,積淀了深厚的腐蝕質(zhì),這里變成了肥沃的土壤。水地稻田再不能泥淖中插秧,正好種下麥豆五谷。溝灣河汊縱橫,時有內(nèi)澇,高梁這樣的高桿作物無怨無悔地彌補著大自然的缺憾。深水處的蓮藕不再多見,但淺灘上的蒲葦依然存在。蒲地間隙中生出茸茸細草,吸引著前來覓食的遷徙雁群。葦中有小鳥作巢,名“葦喳”,覓尋鳥卵成為了孩子們的樂趣。
風調(diào)雨順,少許肥力,地植小麥即可麥莛高三四尺。物盡其用,刈獲后,以木梳去其老葉,以水潤之,刀劈為細絲,可以編為麥草辮,光潔如玉,外商洋人購去,加工為巴拿馬草帽,加工為精美壁上掛件,竟至漂洋過海。少婦村姑坐于綠樹蔭翳之下,信手拈來,顧盼自如,歡聲笑語,手中草辮卻條理不紊,其樂融融。由小麥而及高粱,有物種秸稈外皮天然帶有胭脂色,去瓤為篾,編為工藝品的方盒,擅編麥草辮的巧手駕輕就熟,小試牛刀罷了??谷諔?zhàn)爭前夕,一對方盒可換來高粱150余斤。柳性喜近水,多河即多柳,春風初拂,枝條柔軟,同樣是編織的上佳材料,編成照蟹的荊籠,編成拿魚的河筌,去皮體態(tài)嬌白,編為花籃,如果再插幾枝早春的杏花于其中,簡直是一幅神仙的畫卷,入城市價格當然不菲。直至有一天,有巧手農(nóng)家女將劈開的麥莛變?yōu)榱艘恢贿h航的小船,帆窗俱在,剔透玲瓏地走上了廣交會,這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草柳編”。
磨面為食,汲河而飲。高粱釀村酒,菹醢伴野蔬,魚蝦自網(wǎng)來,鳥卵添五味。魚米之鄉(xiāng),不過如此,感謝別畫湖的遺風流傳。當然,“把酒話桑麻”的悠悠其樂中,也飽含著隨境而進的勞動汗水。
湖泊養(yǎng)育彪悍民風 國難當頭群起抗戰(zhàn)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別畫湖恣肆汪洋,蒲葦如林,勁草偃伏,小村寥落,養(yǎng)育了彪悍質(zhì)樸的民風,英勇不懼,熱血反抗。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共產(chǎn)黨舉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旗幟。中共“魯東工委”在此一呼百應(yīng),三百余名血性男兒齊集“蔡家欄子”,成立“魯東抗日游擊隊第七支隊”,打響濰北抗日第一槍。西利漁村是湖畔最北邊的村莊,別畫湖消失后,海水入侵,不似舊時風光,成為了一個不毛之地的漁村。炮火硝煙重重的日軍殘酷掃蕩中,眾志成城,拉開了濰北抗日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的序幕。常寨洼為別畫湖之一部,湖泊消失,常寨村還在。1948年,華東野戰(zhàn)軍發(fā)起濰縣戰(zhàn)役,許世友、譚震林率領(lǐng)的戰(zhàn)役指揮部就設(shè)在村中。支前大軍如潮如涌,奔向攻城前線,同解放大軍鐵血并肩,擊響了盤踞在昌濰平原上一切反動派的喪鐘。
千古興廢,如今盛世再現(xiàn),萬象更新,濰北的土地在呼喚:如詩如畫的湖泊美景能否再現(xiàn)?
本期圖片由孫兆穎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參考資料:《濰縣志稿》《濰縣鄉(xiāng)土志》《寒亭區(qū)志》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