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匾感念陳氏教育功德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2-03-22 16:31:32
《濰縣志稿》中有關(guān)陳迪聰義行的記載。
乾隆年間,濰縣大修學宮及文昌閣,陳尚志義行出力最多,縣令賴光表親筆題寫了“功崇學校”匾額懸在其大門上。嘉慶年間,陳尚志曾孫陳迪聰申請成功恢復(fù)增加濰縣縣學的生員名額,鄉(xiāng)紳為此在其大門上又懸掛了“德光學校”匾額。兩塊匾額的背后還演繹出了“金巷子”與“八支旗桿底”的故事。
經(jīng)商致富義行傳家板橋題寫修城碑記
陳尚志(1623-1756),字素貞,原住北門里。清康熙年間,父親教私塾謀生,家境十分貧困。當時也在讀書的陳尚志曾對人說:“世人都以為讀書能夠光宗耀祖,但不盡然,科舉是座獨木橋,我家貧寒如此,單靠這座獨木橋遙遙無期。”于是他毅然棄學經(jīng)商,以養(yǎng)家糊口。后來究竟做什么買賣,濰縣名人宋書升在為他寫的《家傳》中沒有提及,只是說他:“雖不工心計,然貿(mào)易輒盈其息,好像有神靈暗中保佑。”十余年時間就發(fā)家致富起來。
當時,濰縣城里有一名無賴,經(jīng)常尋釁鬧事,也曾對陳尚志家以借貸行敲詐。有一天,無賴喝醉酒后在街上與陳尚志相遇,還未開口,陳尚志就對他說:“咱們活在世上為人,可不能恃強不義,我想再資助你點銀子,權(quán)作你養(yǎng)家糊口的本錢,盼望你正兒八經(jīng)地謀生計。”無賴感激地從陳家拿了錢,從此改邪歸正,再不禍害鄉(xiāng)里。
清乾隆年間,賴光表、鄭板橋相繼任濰縣縣令。賴光表在任上時,倡修學宮與文昌閣,陳尚志慷慨捐資出力最多,為此賴光表將“功崇學校”匾額懸在陳尚志家大門前。乾隆十三年(1748),鄭板橋倡資大修濰縣城墻,陳尚志又首先響應(yīng),帶頭捐修了四十尺。為此,鄭板橋?qū)iT為他題寫了修城碑記。
陳尚志在平素教導(dǎo)子孫“既要懂得一絲一粟來之不易,又要慷慨義行絲毫不能吝嗇”。因此,他的三兒子陳汝梅,在嘉慶年間與族人商議并出資建立了陳氏家廟。三個孫子中,陳陽旭修建了北城炮樓,陳陽和修繕了濰陽書院等。
陳尚志致富后,曾在他老家城里北門大街東側(cè),建了連片高大的住宅,在宅后疏泉壘石,修建了“楫青軒”小花園頤養(yǎng)天年。后來,在這里居住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小街。濰縣人因這里是陳尚志發(fā)家致富的金盆寶地,為圖吉利,就為這條街道起名為“金巷子”,沿襲至今。
振興教育苦求學額敦請名師科舉起家
陳迪聰(1752-1822),字穎思,號鶴亭,陳尚志的曾孫。他秉承先祖遺訓(xùn),繼續(xù)以急公好義傳家。
陳迪聰?shù)母赣H陳陽舒21歲棄世,他是背生子,因旁無昆仲,遂棄學經(jīng)商并料理家務(wù)。母親23歲守寡,86歲辭世。陳迪聰盡孝道六十年如一日。他的堂兄陳迪光早早去世,撇下年幼的孩子陳學群,陳迪聰對他就像自己親生的一樣撫養(yǎng)。而后,陳學群又早亡故,陳迪聰又撫養(yǎng)學群的孤兒陳毓啟長大成人。后來,劉鴻翱在為陳迪聰所作的墓志銘中稱道他“復(fù)翼兩世,蓋三十年如一日”。
據(jù)《濰邑陳氏族譜》:從陳尚志經(jīng)商發(fā)家致富到陳迪聰傳承四代人中,已經(jīng)有貢生頭銜的多達13人,但他們大多不是通過科考而是通過義行捐贈獲得的例貢生。這件事讓陳迪聰內(nèi)心很不平靜。為了要求自己的后人憑真才實學科考揚名,陳迪聰首先在振興地方教育事業(yè)上無力不出。
據(jù)《濰縣志稿》:“嘉慶十四年,邑人陳迪聰倡首聯(lián)合同仁李瑯等,請于山東學正錢椒、山東巡撫楊志信入奏,得旨各予額二名(指縣學生員名額)歸于濰縣。”此事的原委經(jīng)過是:明清兩代都有規(guī)定:官辦的縣學,吃廩膳補助的生員名額為20名。明朝在1387年為防元軍復(fù)起,曾在遼東(今大連、瓦房店附近)設(shè)置金州、復(fù)州二衛(wèi),衛(wèi)籍歸屬山東,因金、復(fù)二衛(wèi)的家屬流寓濰縣者甚多,為此也給濰縣縣學增加了學額四名。清朝入關(guān)后,金、復(fù)二衛(wèi)撤銷而學額亦即裁去。到嘉慶年間原來流寓濰縣的二衛(wèi)家屬子弟,前后入學者80余人,盡占用了濰縣的學額。為此,嘉慶十四年(1809),陳迪聰?shù)瘸h據(jù)理上訴由地方政要請旨恢復(fù)并增加了濰縣縣學的生員名額。陳迪聰?shù)葹檗k成這件事“束裝就道,歷關(guān)山,冒雨雪,入省赴京,計三易寒暑”。濰縣的學額得到恢復(fù)后,邑人為感謝陳迪聰,將“德光學校”的匾額又懸在了他家的大門上。
陳迪聰對自己的兒子在教育上更是不遺余力。他聘請名師教育孩子,當時濰縣教育界的名宿如韓夢周、高守訓(xùn)、劉濟川等,都是迪聰?shù)淖腺e與莫逆交。每逢四方文人名士路過濰縣,陳迪聰必“敦請到家,肅具觴豆,流連數(shù)日”,借此以熏陶教誨后輩在課業(yè)上銳意進取。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陳迪聰?shù)拈L子陳鳳翰,在嘉慶九年(1804)中了優(yōu)貢,嘉慶十六年(1811),陳迪聰次子鳳喈拔貢,出任江蘇荊溪縣知縣。同年,陳鳳翰于順天府中舉,次年,以二甲九十名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始任廣東封川、陽江知縣,繼任福建興化、建寧、泉州、延平、福州、邵武等六地知府。再后,鳳翰次子毓玟增貢生,鳳翰的孫子們中有陳夢庚是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陳晉康為光緒二十七年(1901)舉人。為了宣揚科第連綿的榮耀,陳迪聰住宅的大門前空場上,曾接連不斷地豎立起八支旗桿,煥發(fā)了以科舉起家的新風。由此,濰縣人又給金巷子叫起了“八支旗桿底”的美名。
陳瑞曾
責任編輯:邢敏